既作飘风行十有七日风雨倍前乃赋后篇
夏首魃为虐,种插喧戽车。骎骎六七月,原野皆菁华。
再拜田祖赐,熨帖海若家。大有课水耨,小康占山畬。
因依瞻江云,西北起炮车。归来省户牖,绸缪亟撑叉。
须臾视沟堑,揞塞深搔杷。大块果噫欠,天阔谁能遮。
水立十丈浑,吹沙复流沙。江海尚若此,柰此个稌花。
再驾才浃旬,怒很尤雄夸。檐声挟霶𩃱,谷口应谽谺。
岂其发育初,继以肃杀加。吹嘘咸失中,刑赏仍过差。
乡来赤壁火,万艘沈碧涯。鬼操逃天诛,不剿残贼芽。
巽二死馀责,噬脐徒咨嗟。矫矫水中龙,浮硖千万艖。
尺箠笞独夫,鼎足成一家。至今说蜚廉,慷慨徒拜嘉。
云胡艰难际,狂暴相纷拿。耕夫日悬悬,馌媪霜髿髿。
欲刈争淬镰,欲穫竞整耞。私偿忧并吞,官输虞扑挝。
妄冀丰民天,仰天号且呀。反吹果何道,身正心不瑕。
譊譊沸刍荛,静默宜无哗。聪明弗遐弃,试以置齿牙。
千虑贵一得,何必棼于麻。更诘姬旦鬼,勿谓东山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极端天气下的艰辛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自然灾害的肆虐(开头到"吹沙复流沙"):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旱灾("魃为虐")和洪灾("水立十丈浑")轮番摧残庄稼,像"炮车"般的狂风暴雨把农民刚插好的秧苗毁于一旦。
2. 历史典故的反思("江海尚若此"到"慷慨徒拜嘉"):通过赤壁之战等历史事件,暗示天灾人祸往往相伴而生。用"鬼操逃天诛"等句暗讽当权者像曹操一样残暴却未受惩罚,而普通百姓却要承受苦难。
3. 农民困境的呐喊("云胡艰难际"到最后):具体描写农民在灾荒中的悲惨处境——悬着心等待收成("日悬悬"),白发老妇送饭到田间("霜髿髿"),既要担心强盗抢粮,又怕官府催税打人。最后呼吁统治者要"身正心不瑕",像周公(姬旦)那样体恤民情。
艺术特色:
- 比喻新奇:把狂风比作"炮车",把龙卷风比作"大块噫欠"(天地打喷嚏)
- 对比强烈:旱灾的"熨帖"与洪灾的"吹沙"形成反差
- 语言生动:"欲刈争淬镰"等动作描写让人仿佛看见农民手忙脚乱的场景
核心思想:通过极端天气下农民的生存困境,揭示"天灾实为人祸"的深层问题,呼吁统治者施行仁政。诗中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腐败统治者的控诉,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