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公见寄次韵奉答 其二

一回人物如公少,三楚姓名从古喧。
沧海会同都活水,芳菲次第各名园。
藜羹莫道无莱妇,兰畹应谁负屈原。
自古是非看汗简,一番披抹一番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沈公)的回应,通过对比和典故表达了对沈公的敬仰,同时抒发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前两句直接夸赞沈公:像您这样杰出的人物实在少见,您的名声在整个楚地(古代湖北湖南一带)自古就广为流传。这里用"三楚"代指广阔地域,强调沈公的影响力。

中间四句用了两组对比意象:
1. "沧海活水"和"芳菲名园":大海因为汇聚众流而生机勃勃,名园因为百花依次绽放而绚丽多彩。这暗示沈公的成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结果。
2. "藜羹莱妇"和"兰畹屈原":即使粗茶淡饭也有贤惠妻子相伴(莱妇是古代贤妻的代称),但像屈原这样种植香草的高洁之士却难遇知音。这里既安慰沈公要知足常乐,又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历史评价就像竹简记录,总会被后人不断修改翻动。既表达对沈公历史地位的信心,也透露出对是非评判的辩证思考——功过是非需要经过时间检验。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日常事物(海水、花园、粗饭)比喻深刻道理
2. 通过屈原等典故,把个人感慨上升到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3. 结尾的历史观既大气又充满哲理,暗示真正的价值不惧时间考验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