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日晨醒梅庄所,伏枕随写,留别留社诸子
西湖古之水,最可养诗肠。
所以环此水,诸子卓琳琅。
当其展毫素,荷风透纸香。
山川灵异气,奔走何踉跄。
吾知高天里,苏白相扶将。
指点遥评骘,微笑生面庞。
古学向古绝,遍地成芜荒。
谁人筑社屋,留此一脉长⑴。
汲此西湖水,溉此翰墨场;
奔腾终向海,譬此钱塘江。
所以环此水,诸子卓琳琅。
当其展毫素,荷风透纸香。
山川灵异气,奔走何踉跄。
吾知高天里,苏白相扶将。
指点遥评骘,微笑生面庞。
古学向古绝,遍地成芜荒。
谁人筑社屋,留此一脉长⑴。
汲此西湖水,溉此翰墨场;
奔腾终向海,譬此钱塘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美景与文人雅集的诗意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西湖文人聚会。诗人把西湖比作"养诗肠"的灵水,说环绕西湖的文人朋友们像美玉般出众。当他们提笔创作时,连荷香都能透过纸张闻到,天地灵气都迫不及待地赶来参与这场雅集。这里用"踉跄"形容灵气奔跑的样子,非常活泼有趣。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展开浪漫想象。诗人幻想苏轼、白居易这些古代大文豪正在天上微笑注视着他们,点评着后人的创作。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当下传统文化("古学")正在衰落,像荒芜的田地一样无人问津。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点明主旨。诗人欣慰还有"留社"这样的文人团体像"社屋"一样守护文化血脉。他们把西湖水比作文化源泉,用笔墨耕耘着精神家园。最后用钱塘江奔流入海比喻文化传承的壮阔前景,既呼应开头的西湖水,又升华了主题。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把文人雅集写得生机勃勃。通过古今对话的想象,表达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最后以江海意象收束,显得气象开阔。诗中"荷风透纸香""奔走何踉跄"等句尤其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文思飞扬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