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 其二

蒲萄架空堕殷玉,遥夜露寒生体粟。
暗蛩栖草鸣不平,无丝络纬空劳促。
梦魂苦短道苦长,万山深处非吾乡。
玉虫摇缸萤入屋,去雁来鱼应可卜。
醒眼荧荧愁万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里的孤独与乡愁,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传递出深沉的思绪。

开篇用"葡萄架空"和"殷玉"(暗红色的玉石)勾勒出秋夜葡萄藤上果实垂落的景象,配合"露寒生体粟"(夜露寒冷让人起鸡皮疙瘩),立刻营造出秋夜的凉意与孤寂感。接着用蟋蟀(暗蛩)在草中鸣叫的细节,说它"鸣不平",仿佛也在抱怨秋夜的清冷,而"络纬"(纺织娘)没有丝可织,徒劳地催促时间流逝,暗示诗人内心的空虚焦虑。

中间四句直抒胸臆:梦境短暂而现实漫长,身处深山却非故乡,表达强烈的思乡之情。"玉虫"(灯花)摇曳、"萤火虫"入屋的细节,既写实又带着梦幻感,而"去雁来鱼"(古代有鱼雁传书的说法)透露出对家书的期盼。

结尾"醒眼荧荧愁万斛"最为动人:睁着明亮的眼睛,却承载着万斛(极重的)忧愁。这个画面把无形的愁绪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直接体会到诗人秋夜独醒时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全诗妙在把秋夜的凉、静、暗与内心的孤、愁、盼完美融合,每个意象都带着秋夜特有的清冷感,像一组蒙着寒露的电影镜头,最后定格在诗人醒着发愁的特写上,留下悠长的余韵。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