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钱给事的官员调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做太守的故事,通过回忆他在南昌当推官(法官)时的政绩,表达百姓对他的怀念和对他新任职的期待。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1. 回忆过去的好官(前四句):
- 开头说钱给事在南昌当官时,像四明山(宁波名山,代指贤人)一样贤明,百姓至今还在歌颂他。
- 用两个典故说他公正廉洁:像"乙明"(古代清官)那样主动纠正错判的案子,像"伯起"(东汉杨震)那样拒收夜里的贿赂。
2. 调任后的生活(中间两句):
- 虽然升官调任,但他保持简朴作风("仍楚俗"指延续当地习惯)。
- 他掀开车帘("褰帷")巡查各县,足迹遍及章江(江西河流)周边,说明勤政。
3. 百姓的期待(最后两句):
- 说如果有人打听新太守是谁,当地人会自豪地传颂他当年当副手("佐郡")时的政绩。
- 暗示他这次当一把手会更出色。
这首诗妙在:
- 用具体事例(断案、拒贿)代替空夸,让人感受到钱给事确实是个好官。
- 通过百姓视角(传颂、打听)来侧面赞美,比直接表扬更有说服力。
- 结尾留白,不直接说新任职会如何,但用过去的优秀引发读者对他未来的期待。
就像现在老百姓夸某个调走的领导:"当年他在这儿当区长时,帮我们解决了拆迁纠纷,现在去当市长了,听说他去的那个市以后肯定会更好。"这种接地气的夸法,古今相通。
李舜臣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