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筱石

故人有后数而翁,海客过门许与同。
子骏自传中垒学,官奴及振右军风。
当关蹀血尊孤尚,达旦抄书殉固穷。
志士偏无三甲验,老怀流恨接哀鸿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友人李筱石的,整体情感深沉悲怆,既有对逝者的追思,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下面我用大白话逐句解析:

1. "故人有后数而翁":老朋友(李筱石)去世后,他的后代让我想起他生前的样子。"数而翁"是委婉说法,指已故之人。

2. "海客过门许与同":用典故说李筱石生前热情好客,像古人接待远客一样真诚待人。

3. "子骏自传中垒学":借用汉代刘向(字子骏)父子的典故,说李筱石学问深厚,能传承家学。

4. "官奴及振右军风":用王羲之(官奴是其小名)振兴书法的典故,暗指李筱石在某个领域(可能是书法或为官)有建树。

5. "当关蹀血尊孤尚":写李筱石生前坚持气节,像战士守关一样不惜流血,保持高尚品格。

6. "达旦抄书殉固穷":说他生活清贫却勤奋治学,常常通宵抄书,在贫困中坚守志向。

7. "志士偏无三甲验":最遗憾有志向的人(李筱石)没能长寿("三甲"指六十岁,古代干支纪年说法)。

8. "老怀流恨接哀鸿":我这老人满怀遗憾,看着天上哀鸣的孤雁(象征逝者),更觉悲痛。

全诗亮点:
- 用"通宵抄书""守关流血"等具体画面,让读者看到李筱石清贫却坚韧的形象
- 最后用"孤雁"这个意象收尾,把个人悲痛升华到更广阔的苍凉感
- 虽然用典但都服务于塑造人物,不是炫技,比如用王羲之典故就为突出逝者的才华与风骨

核心情感:既是为友人早逝痛心,更是对"好人未必长寿"这个无奈现实的深沉叹息。诗中李筱石的形象,代表着许多怀才不遇却坚守本心的传统文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