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讽刺了官场中虚伪的暴力行为。全篇围绕"鞭打"这个动作展开,通过小孩和官员的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权力使人变得荒唐。
开头写一群小孩玩"当官游戏",模仿官府鞭打人的场景。旁边老人觉得孩子天真可笑,但转眼老人自己上班时,立刻变脸成为真正的施暴者。诗人尖锐地指出:这个官员比玩闹的孩子又好到哪里去呢?
最讽刺的是对比:孩子互相鞭打只是游戏,而官员动真格打得人流血。诗人最后幽默地说:要论"演戏",这些官员还不如孩子呢——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在玩,而官员却把暴行当成了正经事。
全诗妙在: 1. 用生活场景切入,从孩子游戏自然过渡到官场现实 2. "鞭打"这个动作贯穿全篇,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3. 最后一句反转,用玩笑话点破残酷真相:掌握权力的人,常常比无知孩童更荒唐暴力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