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国(1915年)

立国天地间,常恐变为夷。
持较奴隶辱,为夷犹慕之。
哀哀黄炎冑,文明千载师。
山川物产丽,圣哲英豪奇。
风云从幻态,治乱循常轨。
神禹自为域,雄风无或雌。
如何昭昭姓,忽成冥冥骴。
岂伊失其性,一堕万世卑。
虎豺相噬吞,魑魅乘昏危。
鼎折宜餗覆,羊亡非路岐。
自古皆有死,壮哉比利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15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诗人通过对比利时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民族自豪与忧虑(前八句) 诗人首先歌颂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用"文明千载师"形容我们悠久的文明,用"山川物产丽"赞美祖国的富饶,用"圣哲英豪奇"追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紧接着就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害怕这样伟大的文明会沦为野蛮。

2. 现实困境的描写(中间八句) 这里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把国家比作折断的鼎(象征政权崩溃)、迷途的羊(象征国家迷失方向)。"虎豺相噬吞"指列强侵略,"魑魅乘昏危"指小人当道。诗人痛心地问:为什么我们这样显赫的民族会沦落到如此境地?

3. 对比利时的赞美(最后两句) 在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比利时虽然是小国,但顽强抵抗德国入侵。诗人用"壮哉比利时"来赞扬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实际上是希望中国人也能像比利时人那样保持气节。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将民族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并置 - 比喻生动形象,如虎豺、魑魅、鼎、羊等 - 借赞美比利时来激励国人,含蓄而有力 - 表达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的忧患意识

诗人通过这首诗,既抒发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又呼唤国人要像比利时那样坚守民族气节,不要轻易屈服。这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