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严重旱灾下的景象,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点滴空教长绿苔,陂塘已涸井频开"用对比手法展现干旱:屋檐滴水处青苔疯长(暗示久未下雨),而池塘干涸、水井越挖越深(体现用水紧张)。两个细节就像特写镜头,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旱情的严峻。
后两句"犹闻浅挹珠江水,直到梧桐山下来"突然转向救灾行动:人们引珠江之水翻山越岭来抗旱。"浅挹"(小心舀取)二字透露出水源的珍贵,"梧桐山"这个具体地名让虚构的引水工程显得真实可信。从"干涸"到"引水"的转折,展现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智慧和韧性。
全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前段是旱灾特写,后段是救灾全景,20个字里既有自然环境的残酷,又有人定胜天的豪情。最妙的是通篇没说"旱"字,却让每个读者都感受到了烈日炙烤大地的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