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深山夜行的画面,语言简练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崖阴积雪深,山路不盈尺"直接勾勒出险峻的环境:山崖背阴处积雪很厚,狭窄的山路宽度还不到一尺(约30厘米)。这里用"不盈尺"这个具体数字,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山路的狭窄难行。
后两句"明月逐游人,杖藜过绝壁"突然注入诗意:皎洁的月亮仿佛在追逐着夜行者,而旅人拄着藜木手杖,正小心地走过悬崖峭壁。这里的"逐"字用得巧妙,把静止的月光写活了,好像月亮也有了生命,陪伴着孤独的旅人。
全诗短短20个字,却包含了多重对比:积雪的阴冷与月光的清朗、山路的险窄与行人的从容、环境的险恶与诗意的浪漫。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感受,但通过"杖藜"这个细节,我们能感受到他虽处险境却从容不迫的心态。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呈现的画面:在万丈悬崖边,一个拄杖的身影被月光温柔笼罩,既危险又美好,这种反差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