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手拗杨柳赠行人,情条恨叶江南春。
朦胧疏烟湿芳草,摇落(小集本作荡)微风生白蘋。
长亭短亭销离魂,古情不尽今情新。
一声骊歌几声哭,行人去后春江绿。
歌哭相杂江水头,相看不发情何属。
江河到海有穷日,轮蹄行路无已时。
路傍杨柳折已尽,东风再换明年枝。

现代解析

这首《折杨柳》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用杨柳作为主线,描绘了送别时的伤感与时光流转的无奈。

诗的开头就很有画面感:一个人折下杨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朋友,江南春天的杨柳枝条仿佛也带着离别的愁绪。接着诗人用朦胧的烟雾、湿润的芳草、微风吹拂的浮萍,营造出一个略带忧伤的春日景象。

中间部分写离别场景特别动人。长亭短亭(古代送别的地方)见证了无数离愁,古往今来的离情总是相似又常新。有人唱着送别的歌,有人忍不住哭泣,等行人走后,春江依旧碧绿。这种对比特别强烈——江水不会因为人的离别而改变,但人的情感却如此汹涌。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江水终有流入大海的一天,但旅人的脚步却永不停歇。路边的杨柳枝都被折尽了(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明年春风一吹,又会长出新枝。这里用杨柳的"折尽"与"再换"形成对比,暗示离别虽然痛苦,但生活总会继续,蕴含着一种对生命循环的感悟。

整首诗把送别的伤感、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循环都写得很透彻,用杨柳这个意象串起全篇,既有具体场景的描写,又有深刻的人生感悟,读来令人回味。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