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归州

归州城门半天里,白云晚向城下起。市廛架屋依岩峦,妇女提罂汲江水。

巴山雪消江水长,城中夜闻滩濑响。客船树杪钩石棱,渔父云端晒缯网。

家家芜田山下犁,倒枯大树烧作泥。居人养犬获山鹿,稚子缚柴圈野鸡。

楚王台高对赤甲,四时猛风长飒飒。柁工鸣板避漩涡,橹声摇上黄牛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归州(今湖北秭归一带)的山水风光和百姓生活,充满烟火气和地域特色。

开头四句像航拍镜头:高耸的城门半悬山腰,傍晚云海从城脚升起。山崖上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妇女们抱着陶罐到江边打水。短短几句就勾勒出山城的立体景观。

中间八句是生动的民生画卷:春雪消融江水上涨,夜里能听见滩头急流声。江面船只高得仿佛挂在树梢,渔夫的网晾在云雾里。农民在坡地耕种,烧荒的枯树冒着青烟。猎人带着猎犬抓山鹿,小孩用树枝围栏捉野鸡。这些细节像纪录片镜头,展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最后四句转写险峻环境:楚王台与赤甲山对峙,山风终年呼啸。船夫敲着木板警示漩涡,摇橹声回荡在黄牛峡。用声音和动作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行船的惊险。

全诗妙在"动静结合":白云、江水、猛风是动态背景,而提水、耕种、捕猎是静态生活。诗人像拿着摄像机,先拍全景再聚焦特写,最后用行船镜头带我们离开,留下意犹未尽的余韵。这种写法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感受到长江三峡的壮美和山民们的坚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