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杭州昭庆寺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寺庙清幽环境的欣赏,也流露出对民间疾苦的关切。
前四句写景:钱塘门外的昭庆寺历史悠久,作者穿过野外的堤岸前来寻幽访胜。这里的僧人不参禅打坐,而是专心修行净土法门;寺中佛像不拘泥于固定形态,展现出佛教圆融的教义。
后四句抒情:寺院本是让人忘却烦恼的地方,精致的僧舍也适合隐居。但作者看到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内心充满忧虑,无法像僧人那样超脱尘世、静心修行。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将寺庙的宁静祥和与民间疾苦并置,既展现了佛教场所的独特魅力,又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在描写景物时暗含对现实的思考,是古代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典型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