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圣皇太后挽词 其三

榆輴渐出金门远,兰膳深悲玉座空。
奕叶舜华推至孝,前朝文母继清风。
柏城郁郁依嵩北,石阙隆隆镇洛东。
白发老臣何以报,日期西去扫山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慈圣皇太后挽词 其三》表达了对已故皇太后的深切哀悼和崇敬之情。

首句“榆輴渐出金门远,兰膳深悲玉座空”描绘了皇太后的灵柩缓缓离开皇宫的情景,象征着她的离去让皇宫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和温暖。“榆輴”指的是灵车,“金门”指皇宫的大门,“兰膳”则暗指皇太后曾经的温柔与关怀,而“玉座空”则表达了皇太后离世后,皇宫的空虚与寂寞。

接下来的“奕叶舜华推至孝,前朝文母继清风”赞扬了皇太后的美德。她像古代的舜帝一样,以孝道著称,继承了前朝文母(古代贤德的皇后)的清廉之风。这里通过历史典故,突出了皇太后的高尚品德和对国家的贡献。

“柏城郁郁依嵩北,石阙隆隆镇洛东”则描绘了皇太后的陵墓所在地。柏树象征永恒,嵩山和洛水则代表了皇太后陵墓的地理位置,暗示着她的长眠之地宏伟庄严,永远守护着国家。

最后一句“白发老臣何以报,日期西去扫山宫”表达了作者对皇太后的深切怀念和无奈。作者作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深感无法回报皇太后的恩德,只有在西去(去世)后,才能在陵墓前为她扫墓,表达最后的敬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皇太后离世的描绘和对她美德的赞颂,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哀思和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皇太后对国家的重要影响和她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