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按察胡大使
我生苦不早,已后朱紫阳。
居近世未远,颇亦承馀光。
恭惟紫阳翁,派接周程张。
实学有实用,为世作舟航。
古人不可见,来者犹有望。
紫山豪杰士,理学望北方。
帝忧浙右民,烦公持台纲。
吾道无南北,得志同济量。
我亦忝诸生,得升绣衣堂。
厥今民凋瘵,如疾居膏肓。
弃捐不自保,况复有蓄藏。
吏贪不加恤,乘时肆夺攘。
愿公活斯民,风俗还虞唐。
居近世未远,颇亦承馀光。
恭惟紫阳翁,派接周程张。
实学有实用,为世作舟航。
古人不可见,来者犹有望。
紫山豪杰士,理学望北方。
帝忧浙右民,烦公持台纲。
吾道无南北,得志同济量。
我亦忝诸生,得升绣衣堂。
厥今民凋瘵,如疾居膏肓。
弃捐不自保,况复有蓄藏。
吏贪不加恤,乘时肆夺攘。
愿公活斯民,风俗还虞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敬仰理学大师朱熹(号紫阳)的学者写给官员胡大使的信,饱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清廉官员的期待。
诗人开篇感叹自己生得太晚,没能亲炙朱熹的教诲,但庆幸自己离朱熹的时代不算久远,还能感受到他的思想光芒。他把朱熹比作连接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桥梁,认为朱熹的学问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学",像渡船一样能指引世道方向。
接着诗人称赞胡大使是北方理学界的翘楚,如今皇帝派他去江浙一带整顿吏治。诗人认为真理不分地域,期待胡大使能实现抱负。作为读书人,诗人有幸能在胡大使门下学习。
后半段笔锋转向沉重的社会现实:百姓像得了绝症般贫苦,连基本生存都难保障,更别提积蓄了。贪官污吏不仅不体恤百姓,反而趁机掠夺。诗人最后发出呼吁:希望胡大使能拯救百姓,让社会风气回归尧舜时代的淳朴清明。
全诗结构清晰,由对理学传承的追忆,自然过渡到对现实政治的关切。最打动人的是诗人将学问追求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态度——真正的学问不是为了空谈,而是要像船一样载着百姓渡过苦难。这种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