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山人为邹得中作

三山楼阁隔烟海,清水黄尘渺何在。
瑶池几度宴蟠桃,金母苍然云鬓改。
蓬莱山人沧海客,绿发童颜布衣窄。
养成鸡犬服丹砂,曾向瑶池掌仙籍。
幻游或在长安市,咫尺毫端移万里。
有时举步青冥中,笑引吹笙两童子。
仙裳缥缈去复停,风中环佩秋泠泠。
人间望之如列星,扬言自说山人名。
翻身下视鳌头岛,一勺沧溟眼中小。
挥手尘寰不可招,风露无声洞天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蓬莱山人的神仙形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的奇幻世界。

开头四句勾勒出仙境与凡间的距离感:三座仙山被烟雾笼罩的海水隔开,清澈的水和黄色的尘土都显得遥不可及。瑶池的蟠桃宴已经举办多次,连西王母的头发都变白了,暗示时间流逝但仙境永恒。

中间部分重点刻画蓬莱山人的形象:他是来自大海的仙人,虽然穿着朴素的布衣,却保持着年轻人的容貌。他养着吃了仙丹的鸡犬,曾在瑶池掌管仙籍,暗示他身份不凡。他有时在长安街头游荡,却能一步跨越万里;有时漫步云端,身边跟着吹笙的童子。这些描写突出了他自由穿梭于仙凡两界的能力。

后八句进一步强化仙人的神秘感:他的衣裳随风飘动,玉佩发出清脆声响。在凡人眼中,他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耀眼。他自称"山人",俯瞰人间时,连巨大的海岛都变得像勺子那么小。最后他挥手告别尘世,在晨光中消失不见,留下无限遐想。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仙凡对比、大小对比、动静对比),塑造出一个既亲近又遥远的仙人形象。诗人用"一勺沧溟"这样的夸张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仙人眼中世界的渺小,反衬出仙境的宏大。结尾处仙人悄然离去的画面,更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回味无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