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洞

巨石架厓厂,缔构是何年。
竹树蔽阴翳,峰峦罗㠝岏。
昔时智者师,跏趺常留连。
我来日已暝,岩壑凝苍烟。
木叶声槭槭,溪流鸣溅溅。
坐久心已清,尘凡咸弃捐。
我欲携孤琴,长此理清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黄昏时分探访圆通洞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与禅意的完美融合。

开头四句像电影开场:巨大的岩石架成天然洞窟,不知存在了多少年。茂密的竹树遮天蔽日,周围山峰层峦叠嶂。这里用"厓厂"形容山洞的原始粗犷,"缔构是何年"的疑问更添神秘感。

中间六句是沉浸式体验:传说古代高僧曾在此打坐修行,而此刻暮色中的山谷升起青烟,落叶沙沙作响,溪水叮咚流淌。通过"槭槭""溅溅"两个拟声词,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山林的天籁之音。

最后四句道出心境变化:在这幽静中久坐,世俗烦恼自然消散。作者甚至想带着古琴隐居于此,与山水为伴。这种从"看风景"到"悟人生"的转变,正是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的典型写照。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先是工笔画般的景物描写,再是充满禅意的氛围营造,最后升华到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就像现代人走进深山老林,先被景色震撼,继而心灵沉淀,最终产生远离都市的冲动,古今情感在此相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