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至西湖杂感六首 其一

行宫昨巡幸,侍从偕东枚。
诏许孤山游,缘坡陟崔嵬。
高亭揭隹要(御书佳要亭在孤山最高处),正面湖光开。
再到踰八年,重扉锁苍苔。
夕阳错金碧,竹树浮楼台。
圣主轸民艰,翠华无复来。
湖流亦渐缩,清浅如蓬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重游杭州西湖孤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盛世不再的感慨。

前四句回忆八年前跟随皇帝巡游的盛况:当时皇帝允许大家游览孤山,众人沿着山坡登上高处,在御笔题写的"佳要亭"欣赏开阔的湖景。这里用"东枚"(指随从官员)、"诏许"等词展现了皇家仪仗的庄严。

中间四句转到眼前景象:八年后再来,亭台大门紧锁长满青苔,夕阳给建筑镀上金色,竹树掩映中的楼台倒映湖面。这里"锁苍苔"暗示繁华落幕,"错金碧"的夕阳余晖更添物是人非之感。

最后四句点明主旨:如今皇上心系百姓疾苦不再巡游,湖水也日渐干涸,就像传说中的蓬莱仙山般虚幻。用"翠华"(皇帝仪仗)和"蓬莱"的典故,将自然景观的变化与王朝兴衰相联系。

全诗以"再到踰八年"为转折,通过皇家园林的荒芜、湖水的萎缩,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时代变迁。语言上善用对比(昔日的热闹与今日的冷清)和隐喻(缩水的湖水象征国运),在写景中自然流露深沉的历史感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