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寒冬月夜穿越梅关的生动画面,充满孤寂与豪情交织的意境。
前两句"梅花迎路客平安,此是江南尽处山"以梅花开篇,点明时令与地点。梅花在路边绽放,仿佛在迎接旅人,而这里已是江南的尽头。这里的"迎"字用得巧妙,让冰冷的旅途多了份温情,同时暗示前方将进入更荒凉的岭南地区。
后两句"霜月正高花下饮,酒阑长啸过梅关"勾勒出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清冷的月光下,旅人在梅树下饮酒取暖,酒尽后发出长啸,声音回荡在梅关古道。这个"长啸"特别传神,既是对严寒的抵抗,也是孤旅中自我壮胆的方式,更透露出一种穿越险关的豪迈。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孤独中的潇洒"——在荒寒的边关,一个人、一壶酒、一轮月、一路梅,却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气度。诗人没有直接写旅途艰辛,而是通过明月、梅花、饮酒这些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苦中作乐的文人情怀。特别是最后的长啸,就像现代人旅行时在旷野中放声歌唱一样,有种突破困境的痛快感。
陈元晋
宋抚州崇仁人,原本蜀人,字明父。宁宗嘉定四年进士。授雩都尉,迁知福州、融州,累官邕管安抚使。嗜学好义,居官有政声。尝建渔墅书院。为文多愤世嫉俗之言,指陈当时利病极痛切。有《渔墅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