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太守大楠之延平
我昔与子投气分,爱子胸襟无俗韵。几岁为郎坐粉闱,一麾出守还山郡。
郡城楼阁枕山巅,二水交流汇其前。近郭千家灯火市,缘溪万顷桑麻田。
比闻凋敝渐非古,恺悌今逢贤府主。敷政还回列县春,洗冤更有随车雨。
闽中道脉却在兹,城南尚有延平祠。祠下溪毛清可摘,门墙仰止有馀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写给一位叫沈大楠的朋友的送别诗。沈大楠从京城调任到福建延平做太守,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欣赏和祝福。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回忆友情(前四句):
诗人说自己和沈大楠意气相投,特别欣赏他不落俗套的气度。沈大楠在京城做过官,现在被派到延平这个山区当地方官。
2. 描写延平风貌(中间八句):
生动描绘了延平的地理环境:城楼建在山顶,两条河流在城前交汇。城外有热闹的街市,河边是广阔的农田。虽然听说当地有些衰败,但相信沈大楠这样贤明的官员一定能改善民生,像春雨滋润大地般造福百姓。
3. 寄托期许(最后四句):
提到延平是理学大师朱熹讲学的地方,城南还有纪念朱熹的祠堂。诗人用"溪水清澈可以洗菜"这个生活化的比喻,暗示沈大楠可以在这里向先贤学习,成为像朱熹那样受人敬仰的好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灯火市""桑麻田"等具体画面展现地方特色
- 把朋友比作"随车雨",形象说明好官就像及时雨般惠民
- 通过当地名胜自然引出对朋友的期许,不显得说教
- 整体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包含对百姓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