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至溪上巢

林峦生春寒,心在诸天暝。
列坐疏竹根,微泉各为听。
花光淡欲无,松籁递相应。
冲烟山鸟还,余亦下萝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傍晚时分漫步到溪边巢居的宁静场景,充满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

开头两句"林峦生春寒,心在诸天暝"是说:山林间泛起春天的寒意,诗人的心却沉浸在暮色笼罩的广阔天地中。这里用"春寒"和"暮色"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开阔的意境。

中间四句是具体描写:诗人随意坐在稀疏的竹林边("列坐疏竹根"),听着各处细微的泉水声("微泉各为听")。暮色中花朵的光彩淡得几乎看不见("花光淡欲无"),只有松林间的风声此起彼伏地呼应着("松籁递相应")。这些描写非常细腻,用听觉和视觉的细节构建出一个静谧的自然空间。

最后两句写归途:暮霭中飞鸟归巢("冲烟山鸟还"),诗人也沿着长满藤萝的小径下山("余亦下萝径")。这里用飞鸟归巢暗示诗人也要回家,人与自然的活动融为一体。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春天傍晚山林的静谧之美
2. 通过细微的自然声响(泉声、松涛)和光影变化(花光渐暗)表现时间的流动
3. 将人的活动(独坐、下山)完全融入自然场景,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4. 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却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诗人通过这样一次简单的傍晚漫步,展现了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超然物外的心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惬意。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