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十二首 其十
晨出进贤门,南向望东乡。
清川激崇岑,弥野何茫茫。
白骨皓四隅,群鸟噪枯桑。
阖门已杀戮,鸱鸮复来翔。
日昃时易冥,漏网顿天纲。
思此愁我心,还车眺河梁。
玄鹤靳高鸣,于世常激昂。
一逝声影灭,谁哉见孤颃。
清川激崇岑,弥野何茫茫。
白骨皓四隅,群鸟噪枯桑。
阖门已杀戮,鸱鸮复来翔。
日昃时易冥,漏网顿天纲。
思此愁我心,还车眺河梁。
玄鹤靳高鸣,于世常激昂。
一逝声影灭,谁哉见孤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后荒凉残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孤独。
开篇写诗人清晨出城远眺,眼前本是山清水秀的乡村,却只见"白骨遍地,群鸟在枯死的桑树上哀鸣"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这里用"白骨""枯桑"等意象,直观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百姓被屠杀殆尽,连乌鸦都来啄食尸体,凸显了人间惨剧。
随着时间推移("日昃时易冥"),诗人意识到这种暴行就像一张笼罩天地的网,自己虽侥幸逃脱却也深陷其中。"思此愁我心"直接道出他沉重的心情,只好驾车来到河边散心。
最后四句诗人借"玄鹤"(黑鹤)自比:这只孤鹤原本鸣声高亢、充满激情,但终将飞逝无踪,再无人能看见它独自翱翔的身影。这里暗示了诗人虽心怀济世之志,却终究无人理解、孤独无援的处境。
全诗通过对比"秀丽山水"与"人间炼狱",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又以孤鹤自喻,抒发了有志难伸的苦闷。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亲眼目睹灾难却无能为力的沉痛感,以及坚持自我却注定孤独的悲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