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桐花飘落的唯美画面,通过细腻的意象传递出淡淡的哀愁与期待。
前两句以"小缬丛丛"(繁密的桐花)在晨光中摇曳开篇,提到"昭阳"(汉代宫殿名),暗喻桐花本该属于高贵之地,如今却流落寻常,为全诗埋下怅惘的伏笔。
中间四句用动态画面展现花落的诗意:琴书被风吹乱却显得轻柔无力(暗示花落无声),低垂的竹帘外月光仿佛带着花香。花瓣像女子的耳坠般坠落,又像银白色床榻上铺了半层雪,用"惆怅"直接点出怜惜之情。
最后两句转向对未来的期待:诗人劝蜜蜂别打扰残花("凌藉"意为践踏),要让秋天的果实留给凤凰——这里"凤凰"既象征祥瑞,也暗指能赏识桐花价值的人,在伤感中透出希望。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晨光中的花丛,到风中飘落的花瓣,再到月光下的寂静,最后定格在未来的果实上。通过"花落结果"的自然规律,巧妙表达了"美好消逝中孕育新生"的人生感悟。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