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八绝
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
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
谁遣常时月,偏従此夜明。
暗添珠百倍,潜感兔多生。
欲见初容烛,将升尚有星。
渐高围渐小,云外转亭亭。
明入庭阴白,寒侵酒气微。
夜深看更好,楼上渐人稀。
浮光看不定,重露试还无。
影翻狂舞客,明误已栖乌。
巧转上人衣,徐行度楼角。
河汉冷无云,冥冥独飞鹊。
猿狖号枯木,鱼龙泣夜潭。
行人已天北,思妇隔江南。
看久须扶立,行贪遂失归。
谁能终不睡,烂醉羽觞飞。
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
谁遣常时月,偏従此夜明。
暗添珠百倍,潜感兔多生。
欲见初容烛,将升尚有星。
渐高围渐小,云外转亭亭。
明入庭阴白,寒侵酒气微。
夜深看更好,楼上渐人稀。
浮光看不定,重露试还无。
影翻狂舞客,明误已栖乌。
巧转上人衣,徐行度楼角。
河汉冷无云,冥冥独飞鹊。
猿狖号枯木,鱼龙泣夜潭。
行人已天北,思妇隔江南。
看久须扶立,行贪遂失归。
谁能终不睡,烂醉羽觞飞。
现代解析
《中秋夜八绝》这组诗像八个月夜下的分镜头,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了中秋之夜的动态光影与人间百态。
第一首写月亮突破积雨云层的瞬间美。就像延时摄影般,我们看到雨后天幕突然裂开,月亮像被谁推着向西滑落,而赏月的人们还在楼头张望。这种天象与人事的错位感,暗示着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暂。
第二首聚焦月光的神奇魔力。诗人好奇:为什么平常的月亮今夜特别亮?他想象月光像珍珠般成倍增值,连月宫玉兔都因这光亮多生了几只。这种孩子气的想象让月光有了童话色彩。
第三首记录月亮初升的过程。从烛光般的微弱,到爬上树梢时还有星星作伴,再到升高后显得越来越小,最后亭亭玉立在云端。像用诗句完成的月亮升空纪录片。
第四首转入人间视角。月光把庭院照得雪白,冲淡了酒宴的热闹。夜深后人群散去,反而更能静心赏月——这里藏着中国人"热闹是短暂,静观得永恒"的生活哲学。
第五首玩起光影魔术。月光时而在舞者衣袂间流转,时而惊飞栖息的乌鸦,像顽皮的孩子捉弄着夜归人。这种动态描写让月光有了生命力。
第六首宛如月光特写镜头。它悄悄爬上僧衣,缓缓掠过楼角,最后定格在银河下孤独的飞鹊。冷色调的画面中,那只飞鹊仿佛是诗人的化身。
第七首突然转入人间悲欢。猿啼枯木、鱼龙夜泣的凄清背景里,远行人在北方,思妇在江南,月光成了连通两地的情感电波。
最后一首回到宴饮现场。醉眼朦胧中,有人倚栏看月到腿麻,有人贪杯忘了回家。诗人用"烂醉羽觞飞"的狂欢画面收尾,暗藏"但愿长醉不愿醒"的月夜惆怅。
这组诗最妙的是把月亮写成有性格的主角——它调皮、温柔、清冷,既照耀着人间百态,又超然于尘世之外。诗人通过月光这面镜子,既映照出中秋的热闹欢庆,又折射出生命深处的孤独与思念。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