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奴初识雪歌
剪发粤雏年十四,闻人说有霜雪字。正月梅残度岭来,桃花郴水春流腻。
经年绝望望南天,落叶黄云栖瞑烟。飘空冉冉光摇目,疑絮疑花两不然。
心知是雪情难决,借问方知寒雨结。此生今日乍相逢,掬玉寻香向谁说。
可怜觌面未相亲,故是阳台梦里云。垂杨风细梧桐月,总道龟毛重九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南方少年第一次见到雪的奇妙体验,用充满童趣的视角展现了自然的神奇。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像电影开场:一个14岁的广东少年连"霜雪"都只是听说过。他正月翻山越岭北上时,只见到凋谢的梅花和郴江边腻滑的春水,完全想象不出雪的模样。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是"追雪记":少年整年仰头望天,只见黄叶和暮云。直到某天突然看见空中飘着发光的东西——既不像柳絮也不像落花,问了别人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雪。这里用"疑絮疑花两不然"特别生动,把初见雪时既惊喜又困惑的心情写活了。
第三部分(后六句)是"梦幻时刻":少年像捧珍宝般掬起雪,却无人分享这份喜悦。雪像梦中仙女一样转瞬即逝,最后两句用"龟毛重九斤"的俏皮比喻(乌龟哪有毛?更别说九斤重),暗示在南方人眼里,雪就像龟毛一样稀罕又虚幻。
全诗妙在三点:1)用"粤雏"的稚嫩视角看雪,充满新鲜感;2)把雪比作"阳台梦里云",既美又短暂;3)结尾的幽默反差,让整首诗在惊叹中带着温暖的烟火气。就像我们第一次见到罕见景象时,那种又想尖叫又想拍照发朋友圈的兴奋劲儿。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