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夜晚的饮酒赏月场景,充满思念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夜深风露恰知寒,风在絺衣月在盘"写实景:深夜的凉风和露水让人感到寒意,风吹动薄衣,月亮像玉盘一样挂在天空。这里用"絺衣"(细葛布衣)和"玉盘"的比喻,既写出秋夜的清凉,又赋予画面优雅的质感。
后两句"一樽浊酒对明月,千里佳人应共看"转入抒情。诗人独自饮酒赏月,却想象远方的佳人此刻也在望着同一个月亮。"浊酒"与"明月"形成质朴与高洁的对比,"千里"则突出了空间距离带来的思念之情。
全诗最动人的是"千里共婵娟"的意境:虽然天各一方,但共享同一轮明月,这种跨越空间的共鸣让孤独的夜晚有了温暖的寄托。诗人用简单的生活场景(饮酒、看月)和通俗的意象(风、露、酒),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让读者能轻松代入其中。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