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同知

授节明光里,分符淮海浔。
家传三礼学,夜绝四知金。
蜀郡流芳远,鄱阳种德深。
熬波输国赋,剔蠹慰民心。
海王夷吾策,徒讴子产黔。
政成还治所,抚事动遐吟。

现代解析

这首《送李同知》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李同知(一位官员)的赞赏和祝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授节明光里,分符淮海浔
这两句写李同知被授予官职,象征着他在朝廷中得到了重任和信任。"明光"指的是朝廷,"淮海"则是他所任职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句强调了李同知的仕途顺利和朝廷对他的信任。

2. 家传三礼学,夜绝四知金
这两句赞美了李同知的学识和品德。"三礼学"指的是儒家经典中的礼仪之学,表明他出身于学问深厚的家庭。"四知金"则暗指他廉洁自律,不接受不正当的财物。诗人通过这些细节突出了李同知的道德修养。

3. 蜀郡流芳远,鄱阳种德深
这两句写李同知在蜀郡和鄱阳两地任职时,留下了良好的声誉和深厚的德行。"流芳远"和"种德深"都是形容他在这些地方为官时,对百姓的关怀和贡献。诗人通过这些描述,展现了李同知的政绩和影响力。

4. 熬波输国赋,剔蠹慰民心
这两句具体描述了李同知为官时的政绩。"熬波输国赋"指的是他努力为国家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稳定;"剔蠹慰民心"则是说他打击贪腐,解除百姓的疾苦。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进一步强调了李同知的务实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5. 海王夷吾策,徒讴子产黔
这两句用历史人物来比喻李同知的才能和功绩。"海王夷吾策"指的是管仲的治国策略,表明李同知在治理地方时有着高超的智慧;"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诗人用他来比喻李同知的清廉和爱民。通过这些比喻,诗人表达了对李同知的极高评价。

6. 政成还治所,抚事动遐吟
最后这两句写李同知在政事有成后,回到自己的治所,继续履行他的职责。"抚事动遐吟"则暗示他在处理政务时,心中仍怀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诗人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对李同知未来继续为民服务的期待和祝福。

总结: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历史的比喻,全面展现了李同知的学识、品德、政绩和抱负。诗人不仅赞美了李同知的才能和贡献,还表达了对他的深切祝福和期待。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李同知作为一名官员的卓越形象,以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