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心境。
清晨,鸟儿悦耳的鸣叫声唤醒了睡梦中的诗人。他悠闲地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手捧一杯浮着白色茶沫的好茶。这里没有世俗的功名利禄,只有成群的熊罴(代指山林野兽)偶尔来访。
诗人说自己的诗作曾经追求像白雪般高洁的意境,但如今更向往像孩童般纯真的自然性情。可惜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世上能理解的人太少。诗人感叹:不是真正的隐逸之风消失了,而是懂得欣赏这种生活的人太罕见。
全诗用"好鸟""好茶""莓苔""熊罴"等自然意象,营造出宁静淡泊的山居氛围。通过对比"荣辱"与"熊罴"、"白雪"与"婴孩",突出了摒弃世俗、回归自然的主旨。最后两句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独,也暗含对世俗之人的惋惜。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