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夜,诗人在吉阳城外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平沙漠漠雨”,写出了雨夜江面的空旷与朦胧,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诗人将船系在江边,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突然,他看到了“琼枝树”,这是对树枝在雨中摇曳的美丽比喻,仿佛是仙境中的树木。这让诗人感到惊讶,不禁疑惑这些美景从何而来。这里的“琼枝树”象征着意外的惊喜,打破了雨夜的沉寂。
接下来的两句,“重闉当夜启,蜡炬背风开”,描绘了城门在夜晚打开的情景,蜡炬在风中摇曳。这可能是诗人等待的人终于到来的信号,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最后两句,“知向青原道,山中听讲回”,揭示了诗人等待的人是从青原道回来的,可能是在山中听讲学后归来的。这让人联想到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对学问的共同追求。
整首诗通过雨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重逢的喜悦。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友情的珍视。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