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冬腊月离家远行的孤独场景。
第一句"岁暮辞家作远游"直接点明时间背景——年末时节,主人公告别家人踏上远行之路。这种时候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却要独自远行,更显凄凉。
第二句"长途霜雪敝征裘"具体描写旅途艰辛:漫长的路途中,霜雪打湿了御寒的外衣。"敝"字用得巧妙,既说衣服破旧,也暗示旅人疲惫不堪的状态。
第三句"那堪密雨斜风里"将环境恶劣推向极致:密集的冷雨夹杂着斜吹的寒风,这种天气连待在家里都难受,何况是在外奔波。
最后一句"独傍淮南古戍楼"把孤独感写到极致:独自一人倚靠着古老的边防城楼。"古戍楼"这个意象既点明地点,又暗示这里曾是战场,更添苍凉之感。
全诗通过"岁暮""霜雪""密雨""独傍"等意象层层递进,把游子在寒冬远行的艰辛与孤独刻画得淋漓尽致。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别人都在团圆,我却独自受苦"的强烈对比,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主人公的凄凉心境。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