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镫檠
双檠便且光,虽双同一足。
量之尺不盈,夜夜栖双烛。
双烛照残书,开卷愁已续。
揩摩老眼困,一字屡诘曲。
念昔年少时,六籍高阁束。
时文侮圣言,謣语中流毒。
背人探古册,未龀若嗜欲。
群童守师说,每见遭诮辱。
及今半面识,炎冷岂同俗。
閒退转益亲,双檠对相勖。
单檠不努力,坐待华颜促。
寄语少俊生,檠烛寸如玉。
无为墙角弃,此义韩公告。
量之尺不盈,夜夜栖双烛。
双烛照残书,开卷愁已续。
揩摩老眼困,一字屡诘曲。
念昔年少时,六籍高阁束。
时文侮圣言,謣语中流毒。
背人探古册,未龀若嗜欲。
群童守师说,每见遭诮辱。
及今半面识,炎冷岂同俗。
閒退转益亲,双檠对相勖。
单檠不努力,坐待华颜促。
寄语少俊生,檠烛寸如玉。
无为墙角弃,此义韩公告。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老人借着双灯架(檠)读书的感悟,用对比手法道出年少与年老时对学习的不同态度,最后劝诫年轻人珍惜光阴。
前半部分(前10句):
老人用双灯架点两支蜡烛照明读书,但灯架只有一条腿("虽双同一足"),暗示自己年老力衰。他读书很吃力,眼睛昏花,一个字要反复辨认("一字屡诘曲")。这时他想起年少时:那时把经典束之高阁,沉迷科举应试的"时文",还嘲笑认真读古籍的人("群童守师说,每见遭诮辱")。
后半部分(后10句):
如今年老才懂得古籍的价值("及今半面识"),闲居后反而与书亲近。双灯架像老友般陪他读书("双檠对相勖"),他警告单灯架(象征懒惰)的人会加速衰老("坐待华颜促")。最后劝年轻人:烛光虽小却珍贵("寸如玉"),别像被丢弃的灯架一样浪费生命,这个道理韩愈早就说过(暗指《进学解》中"业精于勤"的典故)。
核心启示:
1. 少壮不努力的悔恨:年轻时轻视经典、追逐功利,老了才知真学问可贵。
2. 灯架的象征:双灯架代表坚持学习,单灯架象征懈怠,对比鲜明。
3. 对年轻人的劝诫:用自己"老眼昏花才读书"的教训,提醒后人趁早用功。
全诗用"灯架-蜡烛-读书"的日常场景,把人生哲理讲得生动具体。就像现代人玩手机虚度光阴,老了才后悔没多读书一样,古今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