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日同叔问过弥陀阁观山中飞瀑
飞泉落青冥,掩冉振森木。惊雷殷厚地,喷薄转空谷。
崩湍争喧豗,漱此千丈玉。汹如秦军破,势比不周触。
初疑三峡移,无乃九井蹙。云中阿兰若,峻岭锁重麓。
悽寒绝人境,共此媚幽独。长饥不难忍,洗耳谢羁束。
君方应时须,我已甘脱粟。正恐山不深,从今友麋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深山瀑布景象,同时融入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描写瀑布的震撼力: - 开篇就像电影镜头:银白的瀑布从高空(青冥)直坠而下,水雾笼罩着整片森林,树枝都在震动。 - 接着用战争场面作比:瀑布声像闷雷震动大地,水流像古代秦军冲锋般凶猛,又像撞倒不周山(神话里撑天的柱子)般势不可挡。 - 再切换成珠宝意象:飞溅的水花像千万碎玉在深谷中碰撞,湍流声如同千军万马在厮杀。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转入环境描写: - 镜头拉远,瀑布上方若隐若现的寺庙(阿兰若)被崇山峻岭环抱,寒气森森没有人烟。 - 诗人却说这种孤寂反而让他感到愉悦——这里暗示了他对尘世的厌倦,与自然独处反而自在。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抒发人生感悟: - 诗人表示宁愿忍受饥饿(脱粟指粗粮),也要在这深山里与麋鹿为伴。 - 结尾的对比很巧妙:朋友还在为仕途奔波(应时须),而自己已决心归隐。最后两句像是立誓:只怕这山还不够深,从今要做个山野隐士。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自然威力写得惊心动魄(用战争、神话比喻),又通过环境描写自然过渡到隐居主题。诗人没有直接说"我要逃离官场",而是用"洗耳朵"(典故:古人用洗耳表示不愿听俗事)、"与麋鹿做朋友"这些形象来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山野生活的真心向往。
程俱
程俱(1078—1144)北宋官员、诗人。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