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自然意趣的枯木竹石图景,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宁静深远的意境。
前两句"苍龙夕挂千寻影,彩凤朝闻十里音"用夸张的比喻手法:夕阳下枯木的枝干像苍龙般投下长长的影子,清晨竹林里的鸟鸣如同彩凤的歌声传遍四方。这里把静止的枯木比作腾飞的龙,把普通的鸟鸣比作凤凰的歌声,赋予平凡景物神奇色彩。
后两句"月夜风朝我曾见,太湖石畔藓痕深"转入更细腻的观察:诗人说自己常在月夜和清晨观赏这些景物,太湖石上的苔藓痕迹显示出岁月的沉淀。"藓痕深"这个细节特别传神,让人仿佛能看到石头上斑驳的苔藓,感受到时光流逝的痕迹。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动静结合:枯木是静的,龙影是动的;石头是静的,苔藓生长是动态的过程 2. 感官丰富:有视觉的"影"、"藓痕",听觉的"凤音",甚至能联想到苔藓的触感 3. 以小见大:通过枯木、石头这些寻常景物,展现大自然的永恒之美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物的精心刻画,自然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时光永恒的感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典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