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施耐公感兴原韵 其三 (癸丑(民国二年、一九一三))

笑人儒腐尚之乎,我已书城日就芜。
不信穷途同阮籍,行将老圃学樊须。
故人门第依牛、李,贱子声华让骆、卢。
寂寞芙蓉江上冷,一竿烟雨访吾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民国初年(1913年)对自己境遇的感慨,用自嘲和豁达的语气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笑人儒腐尚之乎,我已书城日就芜”是说:别人笑话读书人迂腐,整天“之乎者也”,而我自己也渐渐荒废了学问。这里的“书城”比喻学问,“日就芜”指学问荒废,暗示社会动荡让读书人难以静心治学。

颔联“不信穷途同阮籍,行将老圃学樊须”用了两个典故:阮籍是魏晋名士,驾车到无路可走时就痛哭而返;樊须是孔子弟子,曾请教种菜。作者说自己虽然像阮籍一样走到人生困境,但不会像他那样悲观,而是准备像樊须一样归隐田园,种菜为生。

颈联“故人门第依牛、李,贱子声华让骆、卢”提到两类人:前句说旧友依附权贵(牛僧孺、李德裕是唐代党争领袖,这里代指当时权贵),后句说自己甘愿默默无闻(骆宾王、卢照邻是初唐诗人,这里反衬自己的平凡)。通过对比,表达对趋炎附势者的不屑。

尾联“寂寞芙蓉江上冷,一竿烟雨访吾徒”描绘理想生活:在冷清的江边,冒着细雨钓鱼访友。芙蓉江象征清净之地,“一竿烟雨”既是渔隐的具象描写,也暗含超脱尘世的意境。

全诗亮点在于:用自嘲化解苦闷(如“笑人儒腐”实为自嘲),用历史人物作比显豁达(阮籍哭路vs自己种菜),最后以水墨画般的隐居场景收尾,让无奈的现实情绪升华成诗意栖居的向往。语言看似平淡,但典故的化用和对比手法让短短八句包含了对时代、命运、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