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大白话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生死和彼此其实都是人为划分的概念,本质上并没有真正的对立。
第一句"生是死之生,死是生之死"就像在说: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开始,死亡又是新生命的起点。就像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看似对立实则一体。
"两路坦然平"是说生和死这两条路其实都很平常,就像一条路的两个方向。"无彼复无此"强调根本没有绝对的"这边"和"那边"的区别,所有界限都是人自己划出来的。
后四句把这个道理说得更明白:既然生死是假象,彼此之分也是假象,那为什么还要执着呢?最后两句特别生动:你看路边的小草(百草头)都在默默展示这个真理,历代高僧(祖师)要说的也就是这个简单道理。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最日常的事物(比如小草)来讲最深刻的哲理,告诉我们:生活中那些让我们纠结的对立概念,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就像白天黑夜本是一天的两面,快乐悲伤都是人生的自然部分。读懂了这首诗,面对人生起伏就能更从容。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