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纺织娘(络纬,一种鸣虫)的叫声带给人的感受,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旅人的孤独和诗人的文思。
全诗以纺织娘的鸣叫为主线:
1. 前两句用比喻手法,把虫鸣比作纺织机彻夜工作的声音,仿佛在催促云锦(高级丝织品)快点织成,既写出虫鸣的节奏感,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意味。
2. 中间四句写虫鸣引发的情感共鸣:
- 躺在床上听到虫鸣,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 这声音又勾起漂泊在外的愁绪
- 沾了露水的篱边菊花在虫鸣中更显艳丽
- 远处传来的捣衣声与虫鸣交织,更添凄凉
3.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表达感慨:
- 珍贵的冰蚕丝茧难以寻觅(比喻美好事物难得)
- 不如秋虫的鸣叫声来得精巧自然(赞美平凡事物的美好)
诗人通过常见的小虫鸣叫,串联起秋夜的各种景象,把自然声音、羁旅愁思和创作灵感巧妙融合。最妙的是结尾处用"难以获得的珍宝"与"随处可闻的虫鸣"作对比,提醒我们美好其实就在身边,要学会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
朱之蕃
山东茌平人,著籍金陵,字元介,号兰嵎。万历二十三年状元。官至吏部侍郎,出使朝鲜,尽却其赠贿。工书画。朝鲜人来乞书,以貂皮人参为酬。之蕃斥以买法书、名画、古器,收藏遂甲于南都,有《奉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