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大雪后的壮丽景象,充满动感和哲理。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大自然的震撼表演
前六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先听到大雪纷飞的呼啸声("喧豗"指轰响),天地间各种声音都被雪吞没;突然发现积雪像悬空的江海,连天空都显得拥挤;平日险峻的地形被雪抹平,白茫茫的雪野反而让天空显得更辽阔。这种由听觉到视觉的转换,生动展现了雪的磅礴气势。
2. 雪花的艺术魅力
"婵娟"两句笔锋一转,聚焦到雪花本身:看似柔美的雪花(婵娟原指月亮),却能变幻出千百种精巧形态。这里暗含对比——宏观的壮阔与微观的精致在雪中完美统一。
3. 古柏的深刻启示
结尾突然出现一棵青翠的古柏,在雪白世界中格外醒目。诗人用"正色"(纯正的青色)形容它历经风霜而不改本色的品格,暗示做人应当像古柏,在世事变迁中保持本色。
全诗妙在动静结合:既有大雪铺天盖地的动态场面,又有古柏静立沉思的永恒感。通过这场雪,诗人其实在说:再狂暴的自然力量也掩盖不了真正的生命本色,时间最终会证明什么是值得坚守的。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