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丁仲谦赴都

器识薰涵太古淳,笑谈时露满怀春。
自居中土文章士,人道清时草泽臣。
千里关河犹是客,半生书剑不忧贫。
举头似觉长安近,会逐西风马后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丁仲谦的文人赴京时的豪情与抱负,语言平实却充满感染力。

首联"器识薰涵太古淳,笑谈时露满怀春"用两个画面勾勒人物形象:他学识渊博如远古般纯粹,言谈间总带着春风般的朝气。这里没有直接说"品德高尚",而是用"太古淳"这样具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由内而外的魅力。

颔联"自居中土文章士,人道清时草泽臣"看似矛盾实则巧妙:主人公自认是中原才子,别人却说他是民间隐士。这种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的差异,反而凸显了人物既有才华又淡泊名利的特质。

颈联"千里关河犹是客,半生书剑不忧贫"最显豁达。长途跋涉仍保持旅客心态,半辈子与诗书刀剑为伴却不愁贫穷,这两句用"客"与"不忧"的对比,把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写得格外洒脱。

尾联"举头似觉长安近,会逐西风马后尘"将豪情推向高潮。抬头望见都城仿佛近在眼前,誓言要追随他人马尘奋力追赶。这里用"似觉"的错觉和"马后尘"的追赶意象,把赴京求仕的迫切心情写得既含蓄又热烈。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带着书卷气的不服输":明明是个读书人,却像侠客般骑马追风;明明可以安于清贫,却偏要闯荡京城。诗人用关河、西风、马尘这些旅途意象,把文人进取的豪情写得跃然纸上,让读者看到古代知识分子既有才学傲骨,又有现实追求的立体形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