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夜过毗陵

微凉乘小雨。
朦昽残照,尚含轻雾。
杨柳风多,新月又生南浦。
正是落潮时候,有人在、沙头摇舻。
相傍去。
乡音互答,爱闻吴语。
已过七里郊坰,听茅店呼灯,渔梁争渡。
去江渐近,警急犹传列戍。
欲问隋家故苑,知十六、离宫何处。
城外路。
黄昏角声如诉。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微凉的雨夜,诗人乘船经过毗陵(今江苏常州一带)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朦胧美和旅途中的孤寂感。

开篇用"微凉小雨""朦胧残照"营造出傍晚雨后湿润柔和的氛围,像一幅水墨画。风中摇曳的柳条和新月初升的江岸,勾勒出典型的江南景致。"沙头摇橹"的船夫用吴语交谈,乡音亲切,让夜行多了几分温暖。

随着船只行进,场景从郊野过渡到江边。茅草客栈亮起灯火,渔梁(捕鱼设施)旁人们争相渡江,这些动态描写让静谧的夜色活了起来。但远处传来的戍卫警报和黄昏号角声,又提醒着这并非完全太平的年代。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尾:诗人想寻找隋朝离宫遗址,却已无处可寻。这个细节像一枚时间胶囊,将眼前景与历史沧桑叠合。号角声中的黄昏道路,既是实景描写,也隐喻着时代变迁的惆怅。

全词像一部移动的镜头,从自然景色到人文活动,从当下观察到历史追忆,在宁静与动荡、现实与怀古之间流转,最终落在"如诉"的角声中,余韵悠长。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