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一九四七年于上海)

迥野风回劲草摧。
枫林霜叶锁寒枝。
覆巢飞鸟不须归。
一点禅心空了了,百年人事总非非。
莫辞樽酒夜迟迟。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于1947年的上海,通过描绘秋冬景象来隐喻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同时表达了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上阕用三个画面勾勒出萧瑟景象:荒野上狂风摧折劲草,枫林里霜冻锁住枝头,倾覆的鸟巢边飞鸟无家可归。这些意象暗示着当时战乱中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特别是"覆巢飞鸟"暗喻百姓流离失所的处境。

下阕转入哲理思考。作者用佛教术语"禅心"表示自己已看透世事,明白人生百年不过虚幻("了了"指看透本质)。"人事总非非"说人间事总是是非难辨,暗含对当时混乱时局的感慨。最后两句是豁达的处世态度:既然世事无常,不如把握当下,在漫漫长夜中举杯畅饮。

全词最动人处在于将沉重现实与超然态度形成对比。面对"摧草""覆巢"的残酷,作者选择用"禅心"化解,用"樽酒"慰藉,展现了中国文人传统中"穷则独善其身"的智慧。末尾的"夜迟迟"既指真实的长夜,也象征黑暗时代,而"莫辞樽酒"的洒脱正是对抗黑暗的精神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