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王朝从繁华到衰败的凄凉景象,用对比手法传递出深刻的兴亡之感。
前两句"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像电影特写镜头:用名贵的沉香木装饰梁柱,用金丝镶嵌门框,极尽奢华地展现宫殿的富丽堂皇。这里的沉香、金缕都是古代最顶级的建筑材料,就像今天用黄金钻石装修房子一样夸张。
后两句突然转折:"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当战败的白旗升起时,回头再看,曾经辉煌的宫殿周围已长满野草(黍离指野草茂盛)。这个画面就像用延时摄影,把几十年兴衰压缩在一瞬间——昨天还是歌舞升平,今天就变成废墟杂草。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金碧辉煌"与"野草丛生"的强烈视觉对比,让读者自己感受"繁华易逝"的道理。就像我们看圆明园遗址的照片,残破的石柱和荒草会让人自然联想到它曾经的辉煌,这种不言而喻的震撼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