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口号

三月三日不闻蛙,城南城北社鼓挝。
儿童争挽垂杨髻,游女偏簪野菜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古代三月三节日图景,用简单明快的语言传递出春日里的热闹与生机。

前两句"三月三日不闻蛙,城南城北社鼓挝"形成巧妙对比:本该是蛙声一片的时节却听不到蛙鸣,因为到处都在敲社鼓(祭祀土地神的鼓声),欢腾的鼓声完全盖过了自然声响。这种"以无声衬有声"的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锣鼓喧天的节日现场。

后两句镜头转向人物特写:孩子们争着拽杨柳枝编发髻,出游的姑娘们头上别着野花。两个细节抓得极妙——"争挽"显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偏簪"透着姑娘们的爱美天性。不用直接说"热闹",但通过孩子们嬉闹、姑娘们打扮的场景,自然透出节日的欢乐氛围。

全诗就像一段短视频:先给个环境音(鼓声),再切到人物近景(孩童和少女),最后定格在野花这个充满春意的特写上。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节日场景的白描,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命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种"让画面自己说话"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含蓄之美的体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