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出唱(游仙)

宁北山,有人上下五色随飞烟。
谢陶正,却不顾,乃含生于火,传体若薪。
我欲从之长死,死则浑沦一气超炎燀。
回视故乡,一何漫漶,骨肉为土精血埏。
顾以离愁沈痛之火,陶我以甄。
鹪鹏闻之大笑,望醯鸡而耸肩。
垂天之云,自东飞来,屏息歆羡,蟪蛄教我以大年。

现代解析

这首《气出唱(游仙)》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永生的奇幻场景,语言充满想象力,内核却探讨了生死、乡愁和人生意义的深刻主题。

上半部分写"求仙":
开头描写北山有位仙人能驾驭五色烟云飞行,暗示这是位得道高人。仙人拒绝世俗(谢陶正),选择在火焰中重生(含生于火),像木柴燃烧般传递生命能量。诗人被这种永生方式吸引,想追随仙人获得超越生死的境界(浑沦一气超炎燀),连死亡都变成与天地元气融合的过程。

中间突转"思乡":
当诗人回望人间故乡时,发现一切都模糊不清(漫漶),亲人早已化作尘土。这里用"骨肉为土精血埏"的强烈意象,表现时间对生命的残酷消解。但诗人却说离愁的痛苦像烧制陶器的火焰(离愁沈痛之火),反而在锤炼自己的灵魂(陶我以甄)。

结尾的哲理碰撞:
小鸟(鹪鹏)嘲笑人类追求永生的妄想,对着小虫(醯鸡)耸肩,暗示在更高级生命眼中,人类的执着很可笑。最后天边飞来的云彩和蟪蛄(夏蝉)的出现,带来道家思想的启示——生命长短都是相对的,要顺应自然(大年指长寿,也暗指《庄子》的"小年不及大年")。

全诗用夸张的仙怪意象(飞烟、火中重生、垂天之云)与接地气的比喻(烧陶、小鸟嘲笑),把"求仙长生"这个古老主题写出了新意。最打动人的是诗人矛盾的心理:既渴望超脱,又放不下人间情感,最终在自然规律中找到答案。这种对生死问题的浪漫思考,今天读来依然引人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