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桂自白石移来
金粟初分我,花仙不吝人。
烟霞三亩宅,草木百年身。
影入青霄旧,香传白石新。
为谁工态度,本自惜精神。
翠竹旁通径,绯桃正隔津。
生忧儿女狎,莫摘老夫嗔。
坐久风回席,行迟露在巾。
当时尊玉茗,平地隐冰轮。
收敛还真性,生成荷大钧。
相逢山水地,一笑武陵春。
烟霞三亩宅,草木百年身。
影入青霄旧,香传白石新。
为谁工态度,本自惜精神。
翠竹旁通径,绯桃正隔津。
生忧儿女狎,莫摘老夫嗔。
坐久风回席,行迟露在巾。
当时尊玉茗,平地隐冰轮。
收敛还真性,生成荷大钧。
相逢山水地,一笑武陵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月桂树从白石(可能指地名或石头)移植到新环境后的情景,通过桂树的视角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以下是逐层解析:
1. 月桂的馈赠(开头四句)
桂花(金粟)初次绽放时,像花仙慷慨赠予人间礼物。它生长在烟雾缭绕的三亩宅院里,扎根草木间如同拥有百年生命。这里用拟人手法,将桂树比作有灵性的生命,强调它的珍贵和长久。
2. 迁移与坚守("影入青霄旧"至"本自惜精神")
桂树的影子仍如过去般高耸入云,但香气因新环境(白石)更加清新。诗人问:它为谁保持这般姿态?答案是对自我品格的珍视。通过"新旧对比",体现桂树适应新环境却不忘本真。
3. 与周围景物的互动("翠竹旁通径"至"莫摘老夫嗔")
翠竹小路、对岸的桃花与桂树为邻。诗人幽默提醒:别让顽童攀折,惹得"老夫"(桂树自称)生气。这里赋予桂树老人性格,增添趣味性,也暗示对自然的敬畏。
4. 人与树的共处("坐久风回席"至"平地隐冰轮")
人久坐树下,风吹衣襟,露水沾巾;月桂曾与玉茗花共饮(拟人),如今在月光(冰轮)下静立。通过人的感受和想象,表现树与人的精神交流。
5. 哲理升华(最后四句)
桂树收敛锋芒回归本真,顺应自然法则(大钧指自然力量)。诗人在山水间与它相遇,恍如置身世外桃源(武陵春)。结尾表达人应像桂树一样保持真性,与自然共鸣。
核心魅力:
全诗将月桂拟人化,从迁移、适应到与万物共生的过程,暗喻人如何在变化中坚守本心。语言生动,既有"怕小孩捣乱"的生活气息,又有"与月光对饮"的浪漫想象,最终落脚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