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将军(名谦,武进人。丙戌六月作)(丙戌)
行宫门外人纷纷,争传看杀陈将军。
郑家勋侯上殿救(陈与郑芝龙有旧),天子两耳塞不闻。
天子英明文且武,勋侯难挽雷霆怒。
必罚用惩东向心,伤恩岂顾北道主。
自从登极行天诛,西市骈首阿大夫⑴。
今年二竖冒官职(沐坚、李之秀以假官被戮),即时赐死冤谁呼!
从来乱国用重典,将军观望那得免!
君不见郑家出抱将军尸,颈血淋漓亲为吮?
郑家勋侯上殿救(陈与郑芝龙有旧),天子两耳塞不闻。
天子英明文且武,勋侯难挽雷霆怒。
必罚用惩东向心,伤恩岂顾北道主。
自从登极行天诛,西市骈首阿大夫⑴。
今年二竖冒官职(沐坚、李之秀以假官被戮),即时赐死冤谁呼!
从来乱国用重典,将军观望那得免!
君不见郑家出抱将军尸,颈血淋漓亲为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权力斗争场景,核心是陈将军被处死的悲剧事件。
开篇用"行宫门外人纷纷"的围观场景制造紧张感,百姓们争相围观将军被杀,暗示这不是普通的处决。郑家勋侯(郑芝龙)试图上殿求情,但皇帝充耳不闻,展现皇权的绝对冷酷。
诗人用对比手法凸显矛盾:一方面称赞皇帝"英明文且武",另一方面揭露其"雷霆怒"下的专断。处死陈将军是为了震慑其他怀有二心的人("东向心"),哪怕会寒了盟友的心("北道主"指支持者)。
诗中穿插其他案例:阿大夫被公开处决,假官沐坚、李之秀冤死,说明这是系统性清洗。用"乱国用重典"解释暴政逻辑,但"将军观望那得免"暗含讽刺——连保持中立都难逃一死。
最震撼的是结尾画面:郑家人抱着将军尸体,亲自吮吸颈血的细节,将悲愤推向高潮。这个血腥动作既表现极致悲痛,也暗示冤屈需要血泪来洗刷。
全诗通过具体事件揭露权力机器的残忍,既有对受害者的同情,也包含对暴政的隐晦批判。诗人用围观者、求情者、行刑者、收尸者等多重视角,立体呈现了政治迫害的恐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