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僧

日落西水净,云归北崦昏。
老僧方在定,童子不应门。
伏虎知慈力,灵禽演法言。
槛前泉数斛,清澈是心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中寺庙的宁静画面,通过几个简单却富有深意的场景,传递出禅意与纯净的心灵境界。

前两句写景:太阳落山后,溪水变得清澈;云朵飘回北山,天色渐暗。这里用"净"和"昏"的对比,既交代了时间变化,又营造出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

三四句写人:老僧正在打坐入定,小童没有去应门。这两个细节生动展现了寺庙与世隔绝的状态——僧人专注修行,连敲门声都不理会,说明这里完全不受外界干扰。

五六句用典故:提到"伏虎"(高僧驯服猛虎的传说)和"灵禽"(通佛性的鸟儿),这两个佛教故事暗示这位老僧修为深厚,连动物都被感化。不用直说"高僧很厉害",而是让读者自己联想。

最后两句点睛:寺庙栏杆前的几斛泉水如此清澈,正如同修行者明净的心。这是全诗主旨——外在的清澈泉水,象征着内心通过修行达到的纯净状态。

全诗妙在"不说破"。没有直接讲佛法道理,而是用日落、泉水、入定的老僧这些具体画面,让读者自己感受那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心源"的比喻——人心本可以像山泉一样清澈,只是需要像老僧那样专注修行。这种含蓄的表达,比直白说教更有力量。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