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户叹

江南冬前虫未蛰,猎师篝火熏穴急。
山中玉面何处藏,供奉期程如束湿。
茅檐十日无炊米,蓬鬓鹑衣瘠如鬼。
但教得狸何顾尔,易牙奉君尚烹子。

现代解析

这首《猎户叹》用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底层猎户为了满足权贵的需求,被迫在寒冬中冒险捕猎,最终陷入极度贫困的悲惨处境。

前四句描绘了猎户的艰难处境:江南的冬天还没真正到来,虫子都还没冬眠,猎户却要急着点起火把熏动物洞穴(为了把动物逼出来)。他们苦苦寻找珍贵的"玉面狸"(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因为官府征收猎物的期限紧得像捆湿绳子一样勒得人喘不过气。

中间四句是触目惊心的特写:猎户的茅草屋十天没升起炊烟,他们穿着破烂的鹌鹑毛似的衣服,瘦得跟鬼一样。这里用"鹑衣"(满是补丁的衣服)和"瘠如鬼"的夸张描写,突出他们的极度贫困。

最后两句是全诗最震撼的批判:只要能把狐狸献给权贵,谁在乎猎户的死活?就像古代厨师易牙为了讨好君主,连自己儿子都能煮了吃。这个比喻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畸形现象——权贵的一点小爱好,往往需要底层百姓付出生命的代价。

全诗用猎户这个职业作为窗口,展现了封建社会剥削制度的残酷。语言通俗却力透纸背,像一组蒙太奇镜头:从焦急的捕猎场景,切换到破败的家庭特写,最后用历史典故点明主题,让读者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感受到深刻的社会批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