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郃集

唐祚将亡王泽枯,四明归隐泣穷涂。
而今若撰才名志,更有闲僧得入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晚唐诗人孙郃的遭遇为切入点,折射出乱世文人的无奈与悲凉。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时代背景:大唐气数将尽("唐祚将亡"),社会失去生机("王泽枯"),诗人孙郃只能黯然归隐四明山(今浙江宁波),在穷困潦倒中悲叹("泣穷涂")。这里"枯"字用得极妙,把王朝衰败比作干涸的泉眼,暗示文人失去精神滋养。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假设语气发出犀利质问:如果现在要编写人才名录("才名志"),那些看似超脱的隐士僧人("闲僧"),是否真能靠逃避现实获得青史留名?"更有...得入无"的反问,实际暗含否定答案,讽刺那些在乱世中只顾自我保全的人。

全诗最动人的是藏在历史褶皱里的文人困境:孙郃的悲剧不是个人才能不足,而是生不逢时。诗人用"泣穷涂"这个细节,让读者看见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形象。而结尾对"闲僧"的质疑,则揭示了更深层的思考——面对黑暗现实,真正的文人应该何去何从?这种对知识分子责任的追问,在今天依然值得品味。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