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胡歌七首① 其二
我在舍卫时。
约敕瞿昙身。
汝共摩诃萨。
赍经教东秦。
历落神州界。
迫至东海间。
广宣至尊法。
教授聋俗人。
与子威神法。
化道满千年。
年终时当还。
慎莫恋中秦。
致令天气怒。
太上踏地瞋。
寺庙崩倒澌。
龙王舐经文。
八万四千弟子。
一时受大缘。
轮转五道头。
万元一升仙。
吾子三天上。
悯子泪流连。
念子出行道。
不能却死缘。
不能陵虚空。
束身入黄泉。
天门地户塞。
一去不能还。
虽得存禋嗣。
使子常塞心。
逆天违地理。
灾考加子身。
神能易生死。
由子行不真。
三十六天道。
终卒归无形。
我身西化时。
登上华狱山。
举目看昆仑。
须弥了了悬。
矫翼履清虚。
倏忽到西天。
但见西王母。
严驾欲东旋。
玉女数万千。
姿容甚丽妍。
天姿绝端严。
齐执皇灵书。
诵读仙圣经。
养我同时姝。
将我入天庭。
皇老东向坐。
身体皦然明。
授我仙圣道。
接度天下贤(○《老子》化胡经十。)。
约敕瞿昙身。
汝共摩诃萨。
赍经教东秦。
历落神州界。
迫至东海间。
广宣至尊法。
教授聋俗人。
与子威神法。
化道满千年。
年终时当还。
慎莫恋中秦。
致令天气怒。
太上踏地瞋。
寺庙崩倒澌。
龙王舐经文。
八万四千弟子。
一时受大缘。
轮转五道头。
万元一升仙。
吾子三天上。
悯子泪流连。
念子出行道。
不能却死缘。
不能陵虚空。
束身入黄泉。
天门地户塞。
一去不能还。
虽得存禋嗣。
使子常塞心。
逆天违地理。
灾考加子身。
神能易生死。
由子行不真。
三十六天道。
终卒归无形。
我身西化时。
登上华狱山。
举目看昆仑。
须弥了了悬。
矫翼履清虚。
倏忽到西天。
但见西王母。
严驾欲东旋。
玉女数万千。
姿容甚丽妍。
天姿绝端严。
齐执皇灵书。
诵读仙圣经。
养我同时姝。
将我入天庭。
皇老东向坐。
身体皦然明。
授我仙圣道。
接度天下贤(○《老子》化胡经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道教经典《化胡经》中的一首,用神话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老子西行教化胡人(古代对西域民族的称呼)的经历。全诗充满奇幻色彩,但核心是传递道教修行和度化世人的理念。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首诗:
1. 神话故事部分
诗中老子("我")在舍卫国(古印度地名)命令佛陀("瞿昙")带着经典去东方传教。老子自己则西行登上华山、昆仑山,最终到达西天王母娘娘的仙境。这里有"玉女万千""皇老东坐"等瑰丽想象,展现了道教对天界的美好构想。
2. 修行警示部分
中间大段是严肃的修行告诫:提到寺庙崩塌、龙王舔经、弟子轮回等意象,警告修行不真的人会遭天谴。强调"逆天违地理,灾考加子身",要求修行者必须遵循天道。
3. 修道理想部分
结尾描绘了得道成仙的景象:老子被引入天庭,获得"仙圣道",可以"接度天下贤"。这展现了道教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理想——飞升成仙、济世度人。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生动故事包装深刻哲理
- 将现实修行(告诫部分)与理想境界(飞升部分)形成对比
- 充满"华岳山""昆仑""须弥山"等壮丽仙境想象
- 反复强调"行道""守真"的修行核心
本质上是用神话形式讲述一个道理:修道必须诚心正意,否则会遭天谴;只有真心修行,才能超脱生死,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