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斜映窗棂的月下梅影,引出对古人画梅艺术的品评。前两句写景:月光将梅枝的影子斜斜映在窗上,如同画家笔下的梅画;而"碧嶂诗篇"则暗示前人(吉学士)曾用山水诗般的语言赞美过梅花。后两句转为议论:不要说屈原(灵均)的咏梅诗太过激愤,其实他笔下也暗含着对"美人"(喻指梅花或理想)的缠绵深情。全诗巧妙地将画、诗、人三者交融,既赞赏了吉学士评梅的独到眼光,又点出屈原咏梅诗中刚烈外表下的温柔内核,展现了梅花在文人心中刚柔并济的审美意象。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